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校園發展計劃校方 Q & A 的真偽
1:為何要擴建大學圖書館?
2012年推行「三三四」學制後,中大將額外增加三千名本科生,現有圖書館設施和空間將不敷應用。(「三三四」雖為政府政策,但中大在如何應付新增及應該增加多少本科生一事上,從未諮詢師生校友。在校園發展的計劃上,亦拒絕進行如港大的公開諮詢。在圖書館空間上,又未作出深入研究同學使用的狀況,忽視其他可能性如增設溫習室、加強校園wifi系統等措施。)
2:何不在逸夫書院校園或其他地方興建新圖書館?
本項目並不涉及興建新圖書館,大學早在2005年即以擴建新翼名義,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申請撥款。此外,大學曾徵詢大學圖書館系統意見,圖書館系統認為, 新翼與現有圖書館相連,則設施和人手可以互相支援,並可提供更全面的服務,營運也更有效率。至於校園其他地方是否需要新圖書館,是另外一個議題。(這是校方的誤導,擴建圖書館,不等於只擴建本部的圖書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是根據一條方程式,計算出大學所需的圖書館面積,其所批出的6,100平方米,並沒有限制中大如何分配,例如中大可以於逸夫興建 2,000平方米的圖書館及於本部擴建4,100平方米。此外,中大學生報曾訪問圖書館館長施達理,佢表示校方早於八十年代已決定不於逸夫興建圖書館,因此校方在這問題絕對有責任。)
3: 大學圖書館擴建計劃專責建築委員做了甚麼工作?
2006年11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批准大學擴建圖書館,翌年1月,專責此項目的建築委員會即首次開會,即展開工作。詳情請參本網站「項目進展表」。(這些會議全不對外公開,事後師生校友亦無從得知。)
4: 大學圖書館系統和圖書館使用者有否參與計劃?
大學圖書館館長施達理博士是建築委員會成員。早在2007年6 月7日,圖書館使用者小組第十九次開會時,小組成員已得知圖書館將在現址興建新翼。在此後多次會議上,施達理博士均有向小組報告進度。2008年4月,教資會和建築署批准地底擴建方案後兩個月,協理副校長許敬文教授即向圖書館使用者小組簡介方案。(小組並非正式的諮詢組織,在小組會議上校方亦沒有就計劃提供詳細的資料,亦沒有提及要拆毀烽火台。在小組上,有學生代表要求校方公開諮詢,並得許敬文承諾,惟校方從未予以兌現。)
5: 有哪些擴建方案?
方案一:在現有圖書館側興建一座高度超逾田家炳樓的新翼;方案二:把擴建部分以橫跨圖書館道或中央道的方式興建;方案三:在大學廣場地底挖建地庫,降低新翼高度。(忽視不擴建圖書館/增設溫習室、電腦中心/逸夫圖書館/擴充其他書院圖書館/善用田家炳樓/挖掘近行政樓的停車場地底等選擇。)
6: 這些方案有何優點和缺點?
方案一:設計和施工最簡單,但影響景觀,尤其會破壞沿百萬大道延伸的中軸線。方案二:能降低新翼高度,但會是一座橫臥的龐然大物,圖書館道或中央道的面貌會大變。方案三:能降低新翼高度,但須挖建地庫,工程較複雜,大學廣場須暫時封閉。(在欠缺充份的使用者研究下,擴建未必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亦忽視了其他可能性,視大興土木為唯一選擇。此外,不論任何方案,一幢新的四層建築物均會同樣破壞中央道的中軸線。)
7: 地底方案有何好處?
可大幅降低新翼高度,與現有圖書館相連,新增人手較少,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服務,營運也更有效率。(計劃中的地底為類似碧秋樓的電腦中心,校方謂能與圖書館系統連接,但又不設有24小時圖書館員協助。同樣的電腦中心,完全可以設於其他書院或火車站附近。)
8: 挖建地庫工程何時開始,需時多久?
擬在2009年畢業禮後展開,為時不超過一年。(工程延誤是常見的事,期間大學廣場完全不能使用。)
9: 施工期間對大學有何影響?
大學廣場一帶須封閉不超過一年。(本部圖書館在期間將飽受噪音之苦,在過去數年新亞及崇基圖書館的問題可見。)
10: 烽火台會否拆毀?
絕對不會。工程完成後必原址還原。(校方目前的草圖建議於大學廣場設立兩個獨立的出入口,未來的環境定必轉變。再者,校方的建議是拆毀烽火台後再予以重置,且不論重置的困難及對文件的損壞,所以答案是校方絕對會因為工程拆毀烽火台。)
11: 大學對於烽火台等地標的處理持甚麼立場?
大學一貫立場是:不能對圖書館前的大學廣場有任何改動,烽火台是見證本校歷史的重要地標,在工程完成後必須回復舊觀。(這個說法是在報章揭發事件後才從校方口中出現,並不是甚麼一貫立場。)
12: 有何具體措施令工程的影響減至最少,並確保能成功復原舊貌?
大學會對大學廣場上現有事物拍照記錄,並以最新技術(如GPS定位)確定位置,暫遷時把部件編號標籤,妥善保存。(校方仍未交代施工期間對大學廣場及圖書館的影響。)
13: 我們如何能得知工程的進展和提出意見?
大學過去和未來都會安排交流會,與大家會面,講解工程進展和聽取意見。大家也可從本網站得知最新消息,並向建築委員會提出意見。(在報章揭發事件及「烽煙四起」聯席舉行論壇後,校方才匆匆安排「交流會」,且有關會議並非諮詢,只是校方重申立場的場合。)
14: 圖書館擴建如不能如期完成,會有何後果?
圖書館對大學師生的教學、學習和研究非常重要。如擴建工程無法趕及2012年前完成,現有的設施和空間屆時均無法應付需求,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質素。(大學早於2005年籌備工程,當時全無諮詢師生校友,又沒有考慮其他可行方案如增設溫習室、加強校園wifi系統,延誤的責任全在校方。)
15: 如把現有方案推倒重來,會有何影響?
如要重新設計擴建方案,將須重新向政府申請,並重新招標、設計和聘請建築師,勢必無法於2012年前完成。圖書館新翼是「三三四」項目,大學曾承諾會在 2012年前建成,以應付屆時增加的需求。如無法履行承諾,整個項目可能被永遠擱置。這意味著2012年及往後一段日子,我們都不會有新的圖書館空間。(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是根據客觀的程式計算大學應用的圖書館面積,委員會亦容許學校修訂方案,校方指「不會有新的圖書館空間」乃危言聳聽,是極不負責任的言論。)
16: 挖建地庫時,是否有無須暫遷烽火台的施工方式?
大學和師生一樣,明白並重視烽火台對本校歷史和理念的意義,現正積極研究各種施工方案,包括完全無須挖開大學廣場地面的方案。惟在研究這些方案時,有些因素是必須考慮的,如成本(因動用的是公帑)、施工時間和技術。(如校方善用公帑,則應研究圖書館使用者習慣,考慮建設新建築物外的可行方案如增設溫習室、加強校園wifi系統等,這些設計令同學溫習及討論的空間大增,比新建築物更善用校園空間及公帑。)
17: 烽火台和附近事物過去有否進行維修保養工程?
大學一直盡力把大學廣場和烽火台保持於最佳狀態,以供師生使用。烽火台原先的材質和百萬大道路面一樣,同為「洗水石米」,但這種工藝鋪設的表面容易損毀,經常需要修補。經過多年風吹雨打,因損耗嚴重,烽火台的石階和平台表面,分別在1998年和2006年換成麻石。(校方說一直堅持烽火台的原貌,但不過兩年前,校方就在從未諮詢師生校友的情況下,改動烽火台。)
2012年推行「三三四」學制後,中大將額外增加三千名本科生,現有圖書館設施和空間將不敷應用。(「三三四」雖為政府政策,但中大在如何應付新增及應該增加多少本科生一事上,從未諮詢師生校友。在校園發展的計劃上,亦拒絕進行如港大的公開諮詢。在圖書館空間上,又未作出深入研究同學使用的狀況,忽視其他可能性如增設溫習室、加強校園wifi系統等措施。)
2:何不在逸夫書院校園或其他地方興建新圖書館?
本項目並不涉及興建新圖書館,大學早在2005年即以擴建新翼名義,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申請撥款。此外,大學曾徵詢大學圖書館系統意見,圖書館系統認為, 新翼與現有圖書館相連,則設施和人手可以互相支援,並可提供更全面的服務,營運也更有效率。至於校園其他地方是否需要新圖書館,是另外一個議題。(這是校方的誤導,擴建圖書館,不等於只擴建本部的圖書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是根據一條方程式,計算出大學所需的圖書館面積,其所批出的6,100平方米,並沒有限制中大如何分配,例如中大可以於逸夫興建 2,000平方米的圖書館及於本部擴建4,100平方米。此外,中大學生報曾訪問圖書館館長施達理,佢表示校方早於八十年代已決定不於逸夫興建圖書館,因此校方在這問題絕對有責任。)
3: 大學圖書館擴建計劃專責建築委員做了甚麼工作?
2006年11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批准大學擴建圖書館,翌年1月,專責此項目的建築委員會即首次開會,即展開工作。詳情請參本網站「項目進展表」。(這些會議全不對外公開,事後師生校友亦無從得知。)
4: 大學圖書館系統和圖書館使用者有否參與計劃?
大學圖書館館長施達理博士是建築委員會成員。早在2007年6 月7日,圖書館使用者小組第十九次開會時,小組成員已得知圖書館將在現址興建新翼。在此後多次會議上,施達理博士均有向小組報告進度。2008年4月,教資會和建築署批准地底擴建方案後兩個月,協理副校長許敬文教授即向圖書館使用者小組簡介方案。(小組並非正式的諮詢組織,在小組會議上校方亦沒有就計劃提供詳細的資料,亦沒有提及要拆毀烽火台。在小組上,有學生代表要求校方公開諮詢,並得許敬文承諾,惟校方從未予以兌現。)
5: 有哪些擴建方案?
方案一:在現有圖書館側興建一座高度超逾田家炳樓的新翼;方案二:把擴建部分以橫跨圖書館道或中央道的方式興建;方案三:在大學廣場地底挖建地庫,降低新翼高度。(忽視不擴建圖書館/增設溫習室、電腦中心/逸夫圖書館/擴充其他書院圖書館/善用田家炳樓/挖掘近行政樓的停車場地底等選擇。)
6: 這些方案有何優點和缺點?
方案一:設計和施工最簡單,但影響景觀,尤其會破壞沿百萬大道延伸的中軸線。方案二:能降低新翼高度,但會是一座橫臥的龐然大物,圖書館道或中央道的面貌會大變。方案三:能降低新翼高度,但須挖建地庫,工程較複雜,大學廣場須暫時封閉。(在欠缺充份的使用者研究下,擴建未必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亦忽視了其他可能性,視大興土木為唯一選擇。此外,不論任何方案,一幢新的四層建築物均會同樣破壞中央道的中軸線。)
7: 地底方案有何好處?
可大幅降低新翼高度,與現有圖書館相連,新增人手較少,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服務,營運也更有效率。(計劃中的地底為類似碧秋樓的電腦中心,校方謂能與圖書館系統連接,但又不設有24小時圖書館員協助。同樣的電腦中心,完全可以設於其他書院或火車站附近。)
8: 挖建地庫工程何時開始,需時多久?
擬在2009年畢業禮後展開,為時不超過一年。(工程延誤是常見的事,期間大學廣場完全不能使用。)
9: 施工期間對大學有何影響?
大學廣場一帶須封閉不超過一年。(本部圖書館在期間將飽受噪音之苦,在過去數年新亞及崇基圖書館的問題可見。)
10: 烽火台會否拆毀?
絕對不會。工程完成後必原址還原。(校方目前的草圖建議於大學廣場設立兩個獨立的出入口,未來的環境定必轉變。再者,校方的建議是拆毀烽火台後再予以重置,且不論重置的困難及對文件的損壞,所以答案是校方絕對會因為工程拆毀烽火台。)
11: 大學對於烽火台等地標的處理持甚麼立場?
大學一貫立場是:不能對圖書館前的大學廣場有任何改動,烽火台是見證本校歷史的重要地標,在工程完成後必須回復舊觀。(這個說法是在報章揭發事件後才從校方口中出現,並不是甚麼一貫立場。)
12: 有何具體措施令工程的影響減至最少,並確保能成功復原舊貌?
大學會對大學廣場上現有事物拍照記錄,並以最新技術(如GPS定位)確定位置,暫遷時把部件編號標籤,妥善保存。(校方仍未交代施工期間對大學廣場及圖書館的影響。)
13: 我們如何能得知工程的進展和提出意見?
大學過去和未來都會安排交流會,與大家會面,講解工程進展和聽取意見。大家也可從本網站得知最新消息,並向建築委員會提出意見。(在報章揭發事件及「烽煙四起」聯席舉行論壇後,校方才匆匆安排「交流會」,且有關會議並非諮詢,只是校方重申立場的場合。)
14: 圖書館擴建如不能如期完成,會有何後果?
圖書館對大學師生的教學、學習和研究非常重要。如擴建工程無法趕及2012年前完成,現有的設施和空間屆時均無法應付需求,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質素。(大學早於2005年籌備工程,當時全無諮詢師生校友,又沒有考慮其他可行方案如增設溫習室、加強校園wifi系統,延誤的責任全在校方。)
15: 如把現有方案推倒重來,會有何影響?
如要重新設計擴建方案,將須重新向政府申請,並重新招標、設計和聘請建築師,勢必無法於2012年前完成。圖書館新翼是「三三四」項目,大學曾承諾會在 2012年前建成,以應付屆時增加的需求。如無法履行承諾,整個項目可能被永遠擱置。這意味著2012年及往後一段日子,我們都不會有新的圖書館空間。(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是根據客觀的程式計算大學應用的圖書館面積,委員會亦容許學校修訂方案,校方指「不會有新的圖書館空間」乃危言聳聽,是極不負責任的言論。)
16: 挖建地庫時,是否有無須暫遷烽火台的施工方式?
大學和師生一樣,明白並重視烽火台對本校歷史和理念的意義,現正積極研究各種施工方案,包括完全無須挖開大學廣場地面的方案。惟在研究這些方案時,有些因素是必須考慮的,如成本(因動用的是公帑)、施工時間和技術。(如校方善用公帑,則應研究圖書館使用者習慣,考慮建設新建築物外的可行方案如增設溫習室、加強校園wifi系統等,這些設計令同學溫習及討論的空間大增,比新建築物更善用校園空間及公帑。)
17: 烽火台和附近事物過去有否進行維修保養工程?
大學一直盡力把大學廣場和烽火台保持於最佳狀態,以供師生使用。烽火台原先的材質和百萬大道路面一樣,同為「洗水石米」,但這種工藝鋪設的表面容易損毀,經常需要修補。經過多年風吹雨打,因損耗嚴重,烽火台的石階和平台表面,分別在1998年和2006年換成麻石。(校方說一直堅持烽火台的原貌,但不過兩年前,校方就在從未諮詢師生校友的情況下,改動烽火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