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干擾的意義──行動解釋及批評回應

--劉遵義施政監察
  
抗議頒授榮譽法學博士予董建華,是「劉遵義施政監察」發起的行動。董建華八年施政對社會的貢獻,大家心中有數,中大校方歌頌他領導卓越,是明眼人說瞎話,為政治獻媚,置中大風骨於不顧。豈料抗議行動後竟惹來不少批評,我們果真是激情有餘,理性不足?果真是手法不當,妄顧他人感受?這篇文章將嘗試解釋我們的行動,並回應外界普遍的批評。

我們為何抗議

自劉遵義零四年上任以來,崇英抑中的語文政策、院長委任制、濫建書院、校園發展規劃等等,多項政策均引起校園內外強烈迴響,在制度、人事、環境上嚴重動搖中大建校之根本。我們一班學生和校友,幾年來耳聞目睹這些變化,極為憂慮中大將在劉遵義的施政下面目全非,於是成立了「劉遵義施政監察」,長期關注以劉遵義為首的中大高層的施政方向。

接連不斷出現的校政爭議,說明中大校政存在結構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源自劉遵義對校園民主化的拒絕,也源自劉遵義對大學的「茶餐廳」理解(註1)和企業式發展思維。今次頒授榮譽博士予董建華,與其他校政爭議的原由同出一轍,其頒授機制同樣是極不透明,不僅欠缺學生代表,我們甚至無法知悉其甄選過程和評審準則。這個荒謬決定,已經完全破壞中大畢業禮的正當性,我們認為這正是向校方表示反對聲音的最佳時機。

因此,我們聯同理念相近的中大學生會,決定在畢業禮上向中大校方和公眾發出異議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干擾畢業禮的進行。干擾的意義,在於窒礙典禮的順暢流程,在於戳破會場的「和諧」氣氛,因為順暢代表了典禮參與者的馴服和容忍,「和諧」更是會場無異議的象徵。

莊嚴的政治

不同於中大學生會,我們並不追求畢業典禮的「莊嚴」。「莊嚴」的具體展現,是獨尊一元聲音;其精神內涵,是弱勢者對權力精英的崇拜和畏懼。「莊嚴」的本質,與中國社會經常提及的「和諧」,異曲同工,往往都是權力中心的統治工具。

回到抗議行動本身,不少批評均指我們破壞了畢業典禮的莊嚴,其實這種批評從來沒有深究為甚麼畢業典禮一定要莊嚴。答案赤裸得難以面對:因為我們都習慣了崇拜權力精英,而且以為權力精英代表了自己,因此任何威脅權力精英統治穩定性的事情都視為威脅自己。這就是為甚麼有些人會不問原由對一切遊行示威都直覺地反感,只因那種代入權力精英的意識已經內化了。

批評者看到這裡可能會重彈老調:「一生只有一次畢業禮,辛苦了這麼多年……只希望留下美好回憶,豈料卻被你們破壞了,你們有否尊重過我的感受?」首先,大學畢業的價值與多年的心血和努力,不會因為畢業典禮出現了小插曲而白費;其次,這種「美好」的想像其實正正建基於虛假的莊嚴──只有權力精英掌控一切,我們才感到舒服美好。當然,莊嚴雖然虛假,但感受卻是真實的,所以我們願為在場人士的不快感受道歉;其三,畢業典禮不是私人場合,作為頒授學術榮譽的儀式,它有它的公共意義。有參與者質疑典禮的公共意義,如僅以私人感受為由反對參與者表達異議,便顯得理據不足。

自由的政治

其實不同人有不同意見份屬平常,開放和自由的校園,正貴乎不同聲音都能表達和交流。然而,聲音的表達從來與權力掛鉤,權力愈大,聲音愈大。政府官員在媒體上所能發出的聲音,普通市民根本無法相比;同樣,學生、校長、前特首,他們也絕非站在對等的權力位置。

因此,當日董建華於台上要求示威者給予「自由」讓他繼續演講,乍聽言之成理,實則荒謬絕倫。董建華要發表演講,委實有太多平台,以他當日發表逾二千五百字的講辭為例,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均全文引錄,星島日報則長篇節錄。「劉遵義施政監察」僅五百字的新聞稿?報章有三句引述已經是了不起的待遇,其中還少不免被扭曲的情況,電視台除了播出董建華的說話,便是只將鏡頭聚焦在衝突場面和道歉的說話。更重要的是,董建華能在台上演講的「自由」,乃建立在校方為攏絡權貴而設下的不民主機制。換言之,他在台上說話的自由,根本沒有合法性(legitimacy)可言;如果他在台下,當然另作別論。相對於以上兩個理由,會場上擺放了三十多個大喇叭,我們的揚聲器音源線還要被中大保安兩度惡意扯斷,這種在實質音量上的強弱懸殊,可能已經不值一提了。

還有一種論調,是批評示威者剝奪在場同學和家長不受干擾的自由。我們要指出的是,這種對自由的理解,欠缺了平等和寬容等價值的基礎,所展現出的恰恰是一種反自由。當日的抗議行動其實只佔了典禮的一小節,董建華演講後示威人士已安靜離場。這種批評要求的其實是一種零干擾,以「不受干擾的自由」之名反對一切可能造成干擾的示威。然而,任何示威都包含干擾,罷工會影響公司運作,遊行要鎖街封路,難道我們應該禁絕這些示威抗議?答案明顯不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其實在於干擾的程度與其背後的理由是否相配。

很可惜,坊間有一些評論,只圍繞抗議手法大做文章,拒絕評論頒授榮譽博士予董建華是否合情合理,拒絕探討頒授榮譽學位的機制是否欠缺民主,拒絕分析為何劉遵義施政數年竟出現如此頻繁的校政爭議。其實不仔細檢視背後的理由,根本無從評價抗議手法是否恰當。我們不必揣測這些評論是否立心為建制護航,只希望這篇文章能將社會上的討論引入正軌,促發更多對大學理念的討論。

註1:劉遵義03年10月以候任校長身份公開會見師生時,以經營茶餐廳比喻治校理念,「廚師由我請,學生是顧客,客人不喜歡,可以不光顧,沒理由由顧客來選廚師」。

註2:見黃永志、周漢杰、李耀基:〈追求的正是莊嚴之本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