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續)同學或校友就畢業典禮的回應連結

梁文道 著名文化評論人
大學之大

葉蔭聰 嶺大文化研究系教授
有策略清洗歷史

論直接行動——以中大學生校友衝擊畢業禮為例

--劉遵義施政監察
(簡短版見-->異議者的兩難?以中大學生校友衝擊畢業禮為例)

前言
早前於中大的畢業禮上,一群中大學生與校友不滿校方頒發榮譽博士予前特首董建華,集體衝突了畢業禮。翌日,多份報章均先後報導此事。撇除某些政治取向堅定的報紙,大部份報紙對學生都是「有讚有彈」。對於衝擊的行動背後的批判精神,是值得嘉許的;但在畢業禮上如此大鬧特鬧,卻是失了分寸。

這種說法是相當有認受性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自然是社會對大學生熱血的形像已相當根深柢固,但更為深遠的,卻是現今香港社會依然無法理解所謂的「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對大眾而言,反對聲音的表達必須是平和的。矛盾尖銳的位置必須被磨平。具體一點,大概就是雙方坐下來開會,討論完以後就拍一個照,讓記者提問。這種「溝通」的範式就是唯一可以依循的辦法。其餘種種的表達聲音,尤其牽涉到衝突的,都是無知、非理性的表現。

這種想法亦非沒有學理根源。現代關於民主的政治哲學的討論之中,所謂的「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大行其道。傳統民主大多將投票事為中心機制,而審議民主則將本來是工具的溝通與辯論理解作重心,強調持不同意見的雙方應該透過理性的溝通去平息紛爭。而這一脈的思想,亦大多對所謂的具體抗爭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不能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儘速審議民主的中心思想,與普羅大眾的一般想法是有一定的差距,但他們二者對「直接行動」的質疑,在情感上卻相當接近。而本文就是要針對二者,為「直接行動」作一番辯解。

直接行動
所謂直接行動,就是泛指一切以即時行動去回應社會上的不公義的方式。具體的方法有示威、塗鴉、罷工、甚至是杯葛以及輕度的破壞。這裡的「直接」是依附在一般的非直接處理方式,例如等待議會處理問題。

在某意義底下,相對於溝通,直接行動所強調的也是力量(force)。然而,何以這概念會與橫蠻區分開來?歸根結底,這也脫離不了傳統溝通範式的缺失。正正因為傳統的溝通範式不能處理問題,直接行動才有被概念化的意義。實際的一點說,直接行動的支持者,往往就是認為與其反對者平和作所謂的溝通根本無法解決問題,才會訴諸直接行動的方式。

誠然,這個看似簡單的說法某程度來說是極具破壞性的。就學理而言,傳統民主理論的特式,就是能透過規範與制度解決種種社會問題。無論是投票抑或辯論,均是高舉人類理性與秩序的旗幟。而這數百年以來,民主思想在政治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無數國家的歷史都似乎在印證著這屬於全人類的成果。直接行動者的論旨,則是打破了這種美好的想像:社會上的某些問題,到最後還是不能在制度以內的解決。

換句話說,問題的核心,還是在於傳統溝通方式的問題。那麼,問題究竟在哪裡?

溝通的前題
傳統溝通範式的理想,是建基於一種政治道德規範。所謂的合理,就是市民在公共領域之中辯論,相互提出理由支持自己或反對別人的觀點,而最後的結論就擁有合法性。不少審議民主者,均將這理論的源頭歸功於哈貝馬斯的話語原則(discourse principle)。任何行為如果能夠被證成,均需要依從話語原則:唯有所有受影響的人在一個合理的論述底下接受某個決議,該決議才能夠被證成。

哈貝馬斯所描述的,是一種理想的溝通情境。而理想自然與現實有所分野,政治哲學家亦未愚昧至忽略這一點。但他們最少認為,這距離並未構成嚴重的缺失。整體而言,理想對話理論還是能夠應用於具體政治問題。溝通與辯論——只要有適當的輔帶條件——還是解決社會紛爭的最佳方法。

然而,這種樂觀的想像並未為所有哲學家接納。艾士打(Jon Elster)在論及審議民主理論時,便提出了這種憂慮。儘管他相當欣賞哈貝馬斯的理論,但他亦指出,現實的不完滿並不是少問題,忽略這情缺失而硬將審議放在現實之上,甚至會令情況變得更糟。只強調溝通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徨論能解決所有問題。

權力/結構性不平等
其中一個最常為直接行動者提到的,就是他們所反對的對像為於權力的高位,而既有的建制根本無法制衡他們的權力。而權力的不平衡會令所謂的溝通變得虛弱無力。在審議論者眼中,權力的不平衡並不是可以忽略的問題。但由於在溝通理論之中,各對話者所提出的是理由的力度,而不是參與者的政治或經濟權力。畢竟,審議論者所關注的是理想政治道德規範,而不是直接處理現實的政治操作,所以這種忽略也有其道理。但就現實的政治運作而言,權力的傾斜卻是極為嚴重的問題。現實之中,參與者並不一定介意自己的行徑不符合理想的政治規範。當其中一方能夠忽略其反對者推行自己的政策,那麼所謂依靠理由相互說服就淪為空想。

即使當權的一方願意開放對話的渠道,所謂的溝通與對話也可以只有形式而沒有內容。他們能夠主導著對話的題旨(agenda),為對話設下各種限制,這些都使討論失去其應有的意義。

以上所提到的假想情況,卻幾近是現實政治的寫照。這次中大學生、校友與校方高層亦不例外。在頒發榮譽博士以及眾多行政決定上,高層基本上可以忽略所謂的其他聲音。而校長劉遵義的公開講話之中,認為「總會有反對聲音」,但這並不妨礙他堅持自己的決定。而學生校友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亦強調校方根本沒真正重視他們的聲音。在這樣的情況下還相信與校方溝通能解決紛爭的,未免過於天真。

合理化既有建制
更甚的是,在直接行動者眼中,參與不平等的討論不單毫無作用,更會合理化與鞏固既有的建制。直接行動者要反對的,不單是殊別事件,而是整個既有的建制。正因為既有制度沒有讓行動者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才要訴諸於建制以外的方式。但如果他們參與了建制所提供的所謂「解決辦法」,那無疑模糊了他們的立場,亦隱含著一定程度接受既有建制的觀點。舉例來說,在中文大學這次事件中,如果學生校友們提出要與校方對話而放棄衝擊的決定,那麼最可能出現的後果,就是校方繼續他們的決定,同時博得了「聽取不同意見」的掌聲。與此同時,由於校方發現能夠以簡便的方式敷衍反對聲音,既有的不公義就自然會持續。

傳媒的政治學與意識形態
即使我們接受了所謂的溝通模式並不適用於一些情況,以及既有建制的不公義是需要被告知,甚至也認同需要給一些壓力校方,難道沒有一些更平和的方式去達到這目的嗎?

以這觀點反對直接行動的人,似乎覺得以上的問題相當容易解答。梁美芬在評論中文大學的事件中,便提出學生校友們可以在畢業禮後開一個記者會便能達到引起公眾關注,而明報與星島日報的社論則乾脆連方法都不提。或許在編輯心目中,香港市民是有言論自由的。如果有甚麼不滿,大可以向公眾發聲,而不必以如此擾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只是,能夠說話,與話語被聆聽是兩回事。形式上的言論自由並不使每個市民能夠平等地享有被聆聽的權利。以上提到,直接行動者所針對的,是既有建制的結構性問題。但這種結構性的不平等,比想像之中還要深遠。

現代社會的公共討論場所,主要就是不同的傳播媒介,如報紙、電視等。但不同的人卻在這個場所之中享有極其不同的權力。政府、商家、政黨人物都是特權階級,傳媒總會報導他們的事。而一般的市民以及弱勢團體,卻總是要想盡方法才有機會進佔版面。這種傾斜迫使弱勢者必須採取非比尋常的方法去表達自己的聲音,以求自己的立場能夠引起公眾的關注。

回到中文大學的場境,只要稍為熟悉傳媒生態的,便會知道梁美芬這類說法是多麼的幼稚。如果沒有衝擊,沒有任何所謂的搗亂,學生校友們的反對聲音可以有多少版位?(筆者這篇文章大概也未必為編輯選取了)

思想霸權與意識形態
弱勢團體的聲音被傳媒忽視,還牽涉到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就連市民大眾也不自覺的認為擁有權力者應該有多點說話的權利。是次的事件中就有一個頗堪玩味的例子。當示威者打斷董建華在台上的講話時,紛紛被論者指為妨礙董建華的言論自由。示威者確實干擾了董建華說話,但如果大家都是市民,這種干擾即妨礙的觀點又成立的話,為甚麼不是董建華妨礙了示威者的言論自由?為甚麼董建華稍被干擾就引來眾說紛云,而示威者被搶去橫額與抗音器則無人問津?誠然,示威者此舉確實妨礙了典禮的進行,但他們又有否真正發聲的途徑?有人理會示威者的發聲被握殺嗎?

除了傾斜於當權者的想法,意識形態的問題更以格林斯(Gramsci)所提出的思想霸權(Hegemony)的方式出現。

哲學家艾力士(Young)與政治學家波文(Bohman)在評論審議民主時,分別提到這個問題。所謂的思想霸權或是論述(discourse),是指一整套隱含於我們平常議論的前題。社會大眾大都不自覺依據這套前題去思考與評價社會問題。經濟是重要的,衝突是不好的,女性是要瘦的,這些都是思想霸權的一部份。

就直接行動者而言,思想霸權可佈的地方,在於它令市民傾向漠視一些重要卻為論述輕視的問題。以這次事例中,筆者和不少朋友討論過,不少人都感到頒發榮譽博士與董建華是說不過去的,但都認為「現實就是如此」、「也沒有甚麼辦法了」、「算吧」回應。這種立場與情感的高度割裂,對現實不公義的無奈,就是思想霸權操作的結果。而要打破這個困局,尤其是在這樣少的資源底下,直接行動者唯有使用較為激烈的方式,務求引起公眾真正的關注。回顧九九年西雅圖世貿會議的示威衝突,便不難理解這種策略的效力。自九九年以後開始,關注世界貿易組織的人士以幾何級數提升。不少介紹世貿問題的社會人士,均以此為起點。

中文大學這次頒發博士與董建華,很多人於事前都是毫不知情的。拜這次行動所託,董建華的功過以及劉遵義的施政,都成為茶餘飯後以及網上討論區的熱門話題。恕筆者愚蠢,我還想不到有甚麼其他方式去達使這個目的。

結語
審議論者的觀點並沒有錯,一個政治決策之所以合理,不應該是因為力量,也不是因為票數的多寡,而是它能夠在公共辯論下有著最有說服力的理由。只是現實遠比我們理解的要嚴苛與醜陋。社會整體的不平等使達到理想公共辯論的前題嚴重被削弱。

沒有人喜歡衝擊的,即使是認同直接行動的筆者亦然。如果存在可以透過平和溝通解決問題的方式,我想大部份人都樂意選擇這個方案。我相信中大學生校友們也希望以坐下來的方式勸服校方——或被校方勸服。奈何現實的巨輪並不是依據我們主觀願望來轉動。只是我們也不是任由現實的巨輪輾過自己。縱使不情願,我們還是要採取一些情非得已的策略。

直接行動者的確擁有激情,但並不毫無理性。如果公義是我們理應追求的目標,而現實之中又有著種種的問題與限制,那麼一定程度的衝擊才是最理性的行為。或者應該說,這是在殘酷的現實底下一點絕望的、精密的反抗。臣服於建制,如願地想著凡事可以以平和方式解決問題的,那不叫理性——那叫作怯弱。

當然,筆者亦無意否定現實之中溝通辯論的重要性。只是與此同時,單靠這樣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或許在遙遠的將來,我們可以建立起完滿的制度來解決所有社會紛爭,但我們必須承認,此刻尚未來臨。溝通依然需要行動的輔助。觀乎政治制度發展的歷史,這說法並沒有這麼革命性的:一直以來,民主都不單在廟堂之上,還在江湖之中。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同學或校友就畢業典禮的回應連結

鄧小樺 中文系校友 字花編輯
中大異議者.無家的鬼魂-中大舊生寫在校方頒授董建華榮譽學位之後

楊穎仁 社會學系校友 中大學生報編輯
大學的榮譽

林藹雲 政政系講師 香港獨立媒體編輯
中大恥辱日

亦彤 社會學系本科生
畢業禮的小插曲

龍五 分子生物科技學系校友 國是學會老鬼
虛偽的對 真誠的錯

阿嘉花 文化研究學系本科生 國是學會老鬼
(短片)學生抗議中大頒授榮譽博士予董建華

戴遠雄 哲學系碩士
致畢業生的信──追尋大學的理念

李耀基 黃永志 周漢杰 中大學生會老鬼與現莊
追求的正是莊嚴之本質--為何要在中大畢業禮抗議

羅永生 中大學生會老鬼
中大人,你究竟還有沒有教養

給保安的信

12月6日中大畢業典禮,我們一班同學與校友舉行了一連串反對劉遵義行動,期間與您們保安組的同事發生衝突。我們特此寫下此信,希望能與各位真誠對話。

我們明白大家只是「打份工」,對於中文大學高層的指令,只有照辦的份兒。我們突如其來地進入會場,您們也許是措手不及,也許是意料之外吧。即時的反應,自然是把我們擋下。我們也沒有打算要強行衝進台上,只想找到一個較為接近主禮台的位置,叫喊口號,希望我們僅僅十數人的聲音,能傳到台上的嘉賓耳裡;希望我們所捍衛的、所堅持的,不至於如同過眼雲煙、可以被充耳不聞。

於是,我們在文學院畢業生的前面坐了下面,您們也加派人手守在我們的四週,將我們擋於嘉賓的視線外。到了這裡,其實對於雙方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結果。我們可以較近距離地抗議,您們也盡了職責。

到了董先生領受的環節,我們自然要站起來抗議。不知是高層的命令、公關的命令,或是您們自然的反應,大家爭奪起旗幡及揚聲器來,大家都激動起來,大家都有人倒在地上。事後想來,二三十人搞在一團,實在是相當危險。在報紙上,亦刊出了有示威者被保安箍頸的相片;如果有足夠示威和清場經驗的話都會知道,箍頸是十分危險的動作,會令被箍者呼吸困難,甚至下意識地做出猛烈的自衛動作,也會令你們受傷。

在未來,我們仍會常在校園裡與您們見面,也許是日常生活,也許是抗議行動。如果是後者,希望你們明白,我們絕非將你們當作敵人。我們亦相信,你們希望有一個良好合理的工作環境,我們希望有一個能夠讓我們真正自豪的校園,我們的願望是彼此重疊的。我們也會同時關注校巴收費、員工外判情況等問題,並為此向校方作合理的爭取。因此,相信抗議者和保安員,都同時需要一個民主化、有異議聲音的校園。

謝謝你們的關注。

劉遵義施政監察 謹啟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日

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誠邀聯署﹕中大校長侮辱港人

──反對中大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予董建華
聯署網址

我們強烈反對香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予董建華。校方此舉不但損害校譽,更是對香港人的侮辱。

中大發言人以董建華「對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和香港平穩過渡作出重大貢獻。董博士在行政長官任內,竭力盡心地服務香港,領導卓越」為理由頒發榮譽博士,對香港人和中大學術尊嚴實是一大諷刺。董建華治港無方,任內醜聞不絕,破壞香港繁榮穩定之過失罄竹難書;包括人大釋法扼殺普選、虛報沙士疫情、硬銷廿三條、數碼港官商勾結事件等。不僅「領導卓越」之說無從談起,香港回歸後的社會動盪,董建華也要負上責任。

去年科技大學頒發榮譽博士予董建華,大學師生與社會人士反對聲不絕,何以中大急不及待再一次將大學最高榮譽,授予一位破壞法治、劣政如山的前特首?我們極度擔心大學的學術榮銜,只淪為政治工具—為破壞法治的管治手法鳴鑼開道、以博士榮銜粉飾劣績、被中大領導層利用作政治獻媚。

校長劉遵義上任以來,放棄民主管理制度,在多件重大事務上拒絕學生直接參與,漠視師生校友的反對意見。如以國際化為名摒棄中大教學語言傳統、肆意斬樹破壞環境、將原來的院長選舉制轉為委任制、揚言禁止《中大學生報》出版、為捐款濫建辦學理念模糊的小書院、劫貧濟富徵收校巴車費,擬拆毀中大歷史建築等等。中文大學,本應以擁抱社會公義為己任,現卻成為破壞這些理想的先驅。

零三年,五十萬名香港巿民上街高呼「董建華下台」、「還政於民」,董建華管治不得民心,憤怨聲不絕。在董建華管治下,香港人雖飽歷人大釋法和廿三條的迫壓,仍堅決捍衛法治,走上街頭爭取民主。校方將榮譽博士頒予董建華,不單損害中大校譽,更是對香港人的侮辱。

我們本著社會良心和道義,聯署此聲明,以表不滿;並在此呼籲社會上下,珍重法治與民主,以董建華為戒。

我們嚴正要求:
【一】取消頒發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予董建華,重申對法治和民主的重視;
【二】立即向中大師生交代榮譽學位委員會討論頒發博士給董建華的紀錄和理據;
【三】劉遵義校長公開向全香港巿民道歉。

發起人:
中大學生會
中大學生報
劉遵義施政監察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五日

12月6日行動﹗

中大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劉遵義施政監察
抗議校方政治獻媚
頒授榮譽法學博士予董建華


12月6日,中大將在畢業典禮上,頒發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予董建華。我們趁此機會,抗議中大亂頒榮譽學位,以及劉遵義上任以來的管治問題。

我們呼籲各位當日早上八時,到本部邵逸夫堂巴士站,一同宣示我們的不滿。當日大學監督曾蔭權、前特首董建華及校長劉遵義將於典禮開始前,即約九時左右抵達,請各位準時參與。

ourcuhk@gmail.com

校友要求中大校董會審核劉遵義應否續任

此文轉刊自獨立媒體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275512

編輯按:中大校友關注組自去年成立以來,一直關注大學教育各方面的議題,為監察大學發展不遺餘力。中大校方將於本星期尾﹝十二月六日﹞頒發榮譽博士學位予前特首董建華,由於董氏在港執政期間劣跡斑斑,此決定再次令中大員生及校友質疑劉遵義校長的領導水平。編輯在此時收到中大校友關注組的來函,得悉關注組於上月曾約見中大校董會主席鄭維健,提出多項劉校長領導無方、令中大偏離創校宗旨及根基的事例,並正式要求校董會檢討是否讓劉校長續任。編輯現按關注組要求,將關注組致校董會主席鄭維健的信函全文轉載。

中大校友關注組按:通過中大校方安排,校友關注組六位代表在11月13日與校董會主席鄭維健先生見面,除重點表達關注組對校園發展規劃的憂慮外,亦陳述對近年中大種種問題的意見,席上並將有關意見書交予鄭主席。關注組該為大學目前選擇了錯誤的發展方向,這和領導層所托非人有關,因此促請校董會注視並採取果斷決定。以下為信件全文。是日出席的還有陸觀豪先生和殷巧兒女士兩位校董。

就中大目前諸問題

關注組致信鄭維健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

鄭維健先生大鑒:

中文大學畢業生一向心繫母校,有榮辱與共之密切關係;根據《香港中文大條例》,畢業生亦為大學成員,是以在情在理,畢業生對大學發展均應關注,尤其出現不利情況時,更應作出提點,發揮責善作用。

因應大學學制「三改四」,大學去年中宣佈籌建新書院,我等一群畢業生得悉其事並研究情況後,深感問題嚴重,經仔細商量,決定成立「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其中數位成員曾經蒙先生撥冗見面交談,關注組亦通過不同渠道,向校方表達意見。總體而言,自從劉遵義教授2004年中出任校長以來,發生連串令我等憂心忡忡之事,關注組成員近日作出回顧,進行探討,謹此整理有關意見,修函向先生提出,並祈予以注視。關注組成員有早在七十年代畢業者,亦有近年完成學業者,人數雖有限,但自信能代表不少畢業生之觀感。

回顧近年大學情況,令我等深感不安者有如下數起事件。

「國際化」與教學語文政策

劉遵義校長上任不久,未有進行廣泛諮詢,即貿然推行所謂「國際化」,目的不外大幅增加英文講授之科目。惟中文大學自成立以來,一直負有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文之使命,授課使用何種語言,基本上由老師按照具體情況決定,「國際化」令局面為之大變,由於影響深遠,不但輿論嘩然,校內師生以及畢業生亦強烈反對。可惜校方一意孤行,現在口頭上雖然不再公然鼓吹「國際化」,但具體措施一直推行,並未停止。

由於出現強烈反對意見,校方成立雙語政策委員會,於2006年9月發出報告書諮詢稿,所提建議,其實是變本加厲,進一步壓抑中文教學,報告書提出之所謂「教學語言三分法」,不但在學理上說不通,而且一旦推行起來,中文教學將受到致命打擊,難以復原。報告書諮詢稿引發不少社會議論,大部份都反對委員會之建議,關注組匯集有關文章,於今年1月出版《令大學頭痛的中文》一書,向校內師生派發及公開銷售。

今年10月,雙語政策委員會發出最後報告書,並在11月9日之教務會通過,內容雖較前溫和,但本質不變,仍然是壓抑中文教學。我等發出聲明,予以批評,並致函劉校長及教務會成員,提出三點建議,但劉校長之覆信純屬遁詞,毫不反省,了無誠意。謹此附上《令》書(附件1)、關注組聲明(附件2)、致劉校長信函(附件3)及校長覆信(附件4),以供參考。

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既為創立中文大學之因由,亦為中大之使命,數十年來貫徹推行,成為中大師生引以為榮之傳統。由老師決定教學語言,不但合情合理,切實可行,而且自然而然形成兩文三言並行不悖之格局。我等非常贊成大學多收取外地生,但不能本末倒置,削足就履,以違背宗旨、放棄傳統作為遷就。在劉校長領導下,大學竟然走上此錯誤道路,我等深感憂慮,亦堅決反對。

聯邦制與新書院

中大為聯邦制大學,此既源自創校之獨特背景,亦登載於大學條例之內,為大學至為基本之體制。四十多年來,只增加一所書院,反映關乎體制之變動,宜非常小心。

年來校方以香港推行「三三四」學制為理由,大事籌款,宣佈將成立五間新書院。於是,未來短短數年,書院總數由原有四間變為九間,為名符其實之體制大躍進。影響之大,人所共見,行事之草率,亦人所共睹。

從校方已公佈之材料看,所謂新書院,其實等如宿舍,尤以小型者為然。新、舊書院規模相差甚大,可用資源相去甚遠,將來必引發種種矛盾。校方為吸引學生報讀新書院,將安排特別措施如全宿共膳等,亦將形成不同書院學生之間待遇之差別。凡此諸種問題,其實明顯不過,日後之糾紛,極為可慮。

籌建新書院已進入立法階段,從草擬條例看來,新、舊書院體制差別甚大,新書院不設校董會,院長非大學校董會當然成員,學生並無權利推選代表出席教務會。如此安排,均與聯邦制相違

校方為建新書院而提出之理由,虛偽之至,如所謂重視書院生活、促進師生關係密切等等,證諸校方長期以來之方針,無法令人信服。真正目標,不外乎以此為名,大張籌款。事實上,以建立書院為名之籌款已到達「明碼實價」之地步。資金豐裕雖然有利,但以改變體制、放棄傳統為代價,損失太大,弄虛作假之行事方式,更令人對大學失去信心。

學院院長委任制度

中大自成立以來,學院院長由選舉產生,但從今年起改為委任,其自然結果,是加強中央集權。選舉與委任院長,各有長短,難以一概而論,惟基於:﹙一﹚中大目前上下離心,各存猜疑,互信不足;﹙二﹚近年變革太多,教職員已窮於應付;﹙三﹚大學未來要面對不少變化,包括學制「三改四」,非常需要能夠反映和代表教職員意見與心聲之院長,我們不贊成改為委任制。隨附我等去年12月所發聲明以供參考(附件5)。

惜校方一仍近年作風,一意孤行。更可慮者,此事由開始諮詢、應校董會要求再諮詢,到最後通過,態度虛假,只求目的,不擇手段,以致此一影響廣大教員工作之事,校內竟至無聲無息,所反映之離心離德情況,令人震驚。隨附中大中大教師協會聲明(附件6)、中大員工總會、大學教育關注組致校董會信件(附件7)及我等今年二月發出之文件(附件8),以助了解校方處事之蠻橫。

學生報「情色版」事件

此事大家記憶猶新,細節不必贅述。校方高層及校長處理此事,深為社會大眾恥笑。學生容或幼稚衝動,惟校方責任,應對之盡力維護,訓誨教育,豈可落井下石,在有關審裁機構與司法程序作出結論前,先與學生劃清界線,向其發出警告信,事後面對各方責難,又推搪所發者並非警告信,態度反覆,首鼠兩端,貽笑大方。更甚者,為防負上法律責任,草率行事,不知「情色版」即使觸犯條例,也是出於上一屆學生報編委會任內,與現屆無關,校方不問情由,將警告信發予本屆編輯委會成員。此張冠李戴之錯誤舉動經有關同學、畢業生、社會人士多番指出,仍拒不認錯及撤回。此事至今尚未了結,校方將來必再遭各方責難。

此事反映校方高層純以官僚心態管治大學,視學生如芻狗,只求機構擴張,外表風光,至於循循善誘、改過遷善之教育目標,恐怕不在其視野之內。事件發生後,社會輿論指斥大學涼薄,殊為貼切。

隨附我等就此事件所發聲明以供參考(附件9)。

教育學院研訊會作供事件

今年中之教育學院研訊,劉校長與楊綱凱副校長俱應邀作供,其表現令人深感失望,其中劉校長以十多次「不記得」作答,而且態度欠佳,報章對此已有報道;細察兩人作供內容,更有不少漏洞,令人對其誠信難免產生懷疑。當時有一位校友投稿到關注組網頁,題為《這樣的校長可以信任嗎?》,為免大學形象進一步受損,我等未將此文上網,惟其所言,相當程度能代表我等之顧慮,現將此文附上,以供參考(附件10)。

校園發展規劃

教學語文政策之改變,摧毀中大之精神,現在剛推出之校園發展規劃,一旦落實,則中大之形體亦將受到摧毀。情勢嚴重,是以畢業生之反對聲音極大。

去年校園出現「保樹立人」事件,我等以為校方會吸取教訓,豈料現在變本加厲,將校園規劃至近乎面目全非。其不是之處,包括以下各端:(一)好大喜功,以多籌得款項為目的;(二)盲目擴張,不知節制;(三)黑箱作業,極力防止師生及畢業生提出不同意見;(四)蔑視傳統,視校園早年之建築如無物,任意拆卸,令歷屆師生之共同記憶喪失賴以依存之對象。

校方剛提出校園發展規劃時,我等即感事態嚴重,馬上草成《校園規劃,所為何事》一文,置於網頁上,呼籲各方關注。現將此文隨附,以供參考(附件11)。

以上就近年所見,坦白陳言,希望先生及校董會各賢達予以注視,查本地大學在校長任期屆半之時,開始考慮其續任與否之問題,蓋茲事體大,影響深遠,尚祈校董會早作籌謀,深入研究,當機立斷,重納大學於正軌,保育根基,勿失固有,庶幾枝廣葉茂,樹人育人,潤物化成,生生不息,深為企盼焉。

耑此奉達,敬頌

時綏。

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謹上

2007年11月12日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12月6日畢業典禮的行動

12月6日畢業典禮,請各位一同繫上或扣上紅絲帶,一同抗議﹗
在11月27日至31日各位取袍的日子,劉遵義施政監察將派發單張,講解是次行動的原因,單張下載如下﹕

有興趣加入我們的,歡迎電郵ourcuhk@gmail.com聯絡我們。

政治獻媚 中大淪落── 不榮譽的榮譽法學博士

2007年12月6日(四),是中文大學06/07年度的畢業典禮。當日將有一名特別的人物與你們一起畢業,他就是董建華!對,中大校方竟將榮譽法學博士的頭銜,頒給董建華!

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是為了肯定和讚揚被頒授人對社會的貢獻,同時也押上了大學自身的榮譽、聲望和學術地位。

中大發言人如是說:「(董建華)對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和香港平穩過渡作出重大貢獻。博士在行政長官任內,竭力盡心地服務香港,領導卓越。」

董建華治港無方,任內醜聞不絕,破壞香港繁榮穩定之過失罄竹難書,包括人大釋法扼殺普選、虛報SARS疫情、硬銷廿三條、數碼港官商勾結事件等。不僅「領導卓越」之說無從談起,香港回歸後的社會動盪,董建華也要負上主要責任。

然而,以劉遵義為首的中大領導層,卻竟然向董建華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個人政治獻媚 賠上大學名聲

事實上,這種政治獻媚對劉遵義來說已非首次,報章曾指劉氏為董建華充當「密使」,勸說馬英九不要訪港,亦曾為董父董浩雲出版自傳。這種巴結權貴的行徑,出賣了大學應有的風骨,也是對中大師生校友(特別是應屆畢業生)的公然侮辱!

因此,我們一群師生校友將於畢業禮當日,在校園內派發紅絲帶,呼籲反對中大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予董建華的朋友,將紅絲帶繫於身上,共同表達我們的不滿﹗

劉遵義「政績」比董建華如何﹖

劉遵義上任三年多,我們只能見到校園管治日益倒退,與大學理想愈走愈遠,甚至已逐步走向「一言堂」的地步。事實上,劉遵義和是次獲頒榮譽博士的董建華在管治理念上亦相當近似──對所有反對意見都抱著一種衊視的態度;並且獨攬大權,盡力削弱各持分者參與決策的權力。劉氏治下的劣質管治事例多不勝數,現列舉如下﹕

罪狀一:獨裁治校,民主倒退

院長由遴選改為委任制 – 中央集權

一直以來,中大各學院的院長原由所屬學院的教授互選產生,起著相互監察與制衡的作用;2006年,劉遵義以「沒有必要」為理由,將遴選機制改為校長委任,除毀掉「由下而上」的優良民主管理傳統外,更破壞了一貫的互相制衡機制。

不設學生代表 漠視同學意見

在設立新書院、與教院「深入協作」、校園十五年發展計劃等重大事務上,校長都明確反對加入學生代表,拒絕學生直接參與。

罪狀二:誠信破產,有辱校譽

干預學術自由調查 – 17次「不記得」

2007年初,教院院長莫禮時指控時任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向教院施壓,強迫教院與中大合併,劉遵義亦涉及其中。政府特設獨立委員會調查事件,劉遵義作供時態度輕挑,彷如「失憶」,在個多小時的盤問中答了17次「不記得」,其誠信被廣泛質疑,作供亦被指偏袒前中大校長李國章。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風波 – 未睇先判

2007年5月,《中大學生報》情色版被投訴,中大校方在未審先判的情況下,發信警告十多名《學生報》編委,並揚言會禁止《學生報》出版。翌日,《明報》頭版以〈中大被指違基本法〉為題,指中大校方此舉實如限制出版自由。劉遵義以身在外地為由稱並不知情,但回港後沒有再作跟進,並向傳媒表示沒有看過情色版,警告信亦從未收回。

罪狀三:背棄立校傳統

為捐款濫建書院

中大創校四十年,焉有四所書院的規模。劉氏治下僅三年,為了數千萬至二億元不等的捐款,即加建五家辦學理念模糊的小書院。一所書院的成立,應建基於一群熱心教員的經營及成熟的教學理念,此需要長時間的蘊釀,斷非倉促可成。中大新成立的五家書院,卻與此背道而馳。

貶抑中文教學

中大創校以來,一直以中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此原則亦早已寫入《香港中文大學條例》。2004年,劉遵義提出「中大國際化」政策,要求各學系大幅提升外地生的收生比率,並將大部份學科改以英語授課。此舉引來各方強烈反對,抗議劉遵義違反以母語作育的中大精神。劉遵義其後宣佈成立「雙語政策委員會」,委員會最後卻得出「普世科目應以英語授課」的原則,被批評欠缺學理基礎。

罪狀四:好大喜功,盲目發展觀

實用發展觀

在劉氏治下,校方常以斜坡「危險」為由,胡亂平整山坡,剷走樹木,純以實用主義看待中大環境,漠視環境對人文意識的影響。

高.大.空的校園發展計劃

於任內推行校園十五年發展計劃的研究,但只就此向一眾老師、同學、校友及其他持份者進行短短3個月的諮詢,由計劃的假設、內容及規劃到研究公司的選取,關鍵的資料均全不公開。該發展計劃的內容包括拆毀部份祟基宿舍、圍繞未圓湖興建行人天橋等。

罪狀五﹕劫貧濟富

校巴收費

中大一向提供免費的校巴服務;2007年中,校方突然要求所有人於上車時必須出示證件,沒有證件者則需繳付3元。此舉除有違開放校園的大原則外,亦加重基層外判員工的交通負擔,又傷了眾多校友的歸屬感;劉遵義對此卻不聞不問。直到「巴‧不得」關注小組揭發校巴無牌收費,校方才暫時凍結有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