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擦鞋劉遵義升任全國政協

文﹕劉遵義施政監察
節錄版本刊於1月31日蘋果日報

去年10月29日,中大校長劉遵義出席年度諮詢大會,他強調,頒授「榮譽法學博士」予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解釋︰「完全沒有交易!」,並叫學生切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明報)。在各界質疑頒授榮譽學位的準則聲中,劉遵義及中大校方從無公開回應。今年1月26日,第十屆全國政協會議公佈新一屆委員名單,赫然發現劉遵義已榮升全國政協委員。2005年,劉遵義曾任特區政府的密使,勸說國民黨的馬英九不要來港(蘋果日報,2005年1月15日)。眾多線索,實令公眾有合理理由相信,中大校長劉遵義收取政治酬庸,赤裸裸地作出政治靠攏。

全國政協是什麼﹖它的意義及作用如何﹖政協全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分為全國委員會及地方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委員由協商即「內部討論」決定,會議每年舉行一次,作用為吸納地方各界別的精英,平衡利益。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不設地方委員會,故此香港代表在全國政協的身份稱為「特邀香港人士」,今年度即第十一屆會議將於3月3日至14日於北京舉行。政協並不具實質的立法及政策制定權,普遍被視為「荷蘭水蓋」一類的政治銜頭。

有稱,劉遵義身為著名經濟學者,以「個人身份」成為全國政協,不是能為國家提供良好的經濟意見﹖不過,查《文匯報》及《大公報》,均強調劉遵義為中大校長,其中《大公報》及《香港經濟日報》更稱劉為教育界人士。全國政協的屬全國性的政治架構,是共產黨其中一個「統戰組織」,目的為吸納各界不同意見及利益,在這一個平台上消弭「內部矛盾」。官方公佈全國政協委員名單的新聞稿,總是強調委員的身份及界別。由此可知,劉獲全國政協委員一職,與中大校長的身份絕對有關,劉遵義絕不能以「個人身份」云云,含糊過去。

一校之長之所以必須對政治工作及政治任命提高警惕,是因為大學必須維護學術中立,廣泛接受及開放予各種學說及政治立場。如果大學失去了學術上的獨立自主,就等於失去了辦大學的意義,遠有港大「鍾庭耀事件」,近有「教院風波」。今次中大校長劉遵義接受全國政協委員的任命,加上之前勸退馬英九、出席教院風波調查時以十七次「不記得」推諉責任,以及頒發「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予董建華。大學脆弱不堪的學術自由,已經不起另一次打擊。

才不過數日前,大律師公會主席袁國強宣佈出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引來公會內議論紛紛,要求袁退選主席一職。袁國強在大律師公會主席選舉提名期結束之後,才對會員公佈這則早已確定的消息,難免予人「心虛」之感——大律師公會在袁的任內,對於民主、人權、法治等的堅持,好像都退縮了。

那麼中大校長劉遵義又如何﹖劉遵義從來沒有就他以中大校長的身份,出任全國政協委員一事諮詢全校員生。在報章公佈他出任全國政協委員之後,劉連一封電郵都沒有向中大員生發出,甚至在中大網頁也不見任何消息(與劉校長於去年4月獲日本早稻田大學頒發榮譽博士的處理方法大相徑庭)。如果袁國強是七成「心虛」,那麼劉遵義則是九成九了。剛剛從左手送出博士學位,右手便收回禮。果是這樣,中文大學這所學府的名譽還往那裡放﹗

自劉遵義上任以來多起的事件,已引起極大的爭議,從急速「國際化」和「去中文化」、學院院長由教員互選產生貶為委任制、把書院制宿舍化、斬樹拆樓毀山城、啟動揮霍奢華的校園發展計劃,到近來涉嫌利用實習學生辦「教學」酒店牟利、頒授學位予董建華、違反慣例辭退學生事務處處長等等,導致校內員工士氣低落,一向關注校園的「中大人」感到不被尊重,更嚴重的是,中大員生與校方之間的信任已經近乎破產。

1993年3月26日,《南華早報》公佈中方委任的第二批港事顧問名單,時任中大校長的高錕榜上有名,在校園內引起激烈的討論。3月31日高錕出席校內公開論壇,遭出席者質疑接受任命的理據。4月1日,高錕不顧反對聲音,北上接受任命。

歷史就在校長辦公室的案上,一錯不能再錯。大家都知道,全國政協委員名義上雖為國家的諮詢組織,但更大的意義是其所代表的「身份」、「地位」及「面子」,政協委員是晉身名流及國家紅人的階梯。觀其言,聽其行,總其前因後果。眾目睽睽下進行政治交易,漠視大學傳統的劉遵義,我們怎能期望你能捍衛中大的學術自主和聲譽?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明報﹕劉遵義升任全國政協

許仕仁有望任政協常委
鄭海泉陳啟宗林建岳躋身政協 2008年1月26日

【明報專訊】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委會昨日公布新一屆政協委員名單,新獲委任香港人士中,較為矚目的是於去年才卸任的前政務司長、現任行政會議成員許仕仁,外界一直盛傳許仕仁極有機會「連升兩級」,首次晉身便當上政協常委。銀行「大班」匯豐亞太區主席鄭海泉、信置主席黃志祥、恆隆主席陳啟宗、麗新集團主席林建岳亦躋身全國政協之列。

其他新獲委任的,亦包括多名知名商界人士,銀行「大班」匯豐亞太區主席鄭海泉、信置主席黃志祥、恆隆主席陳啟宗、麗新集團主席林建岳、貿易發展局主席蘇澤光、被喻為「商界政壇新晉」的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林大輝、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的二子李民斌及世茂房地產控股董事局主席許榮茂等。

其中本身為電影公司老闆的林建岳,曾歸入「文化界」類別,其他還包括中大校長劉遵義、《鏡報》董事長許智明。

=================================

劉遵義:董建華獲頒博士無交易 2007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決定向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董建華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引起校內學生非議,質疑董建華要求人大釋法是不尊重法律,不配獲頒法學博士學位。中大校長劉遵義則回應,董建華成功落實「一國兩制」,為香港平穩過渡作出貢獻。

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昨日出席校內年度諮詢大會,百多名學生出席。逾1.5小時的諮詢大會,校長回應10多條學生問題。有學生不斷追問有關向董建華頒授榮譽法學博士的準則,劉遵義解釋,本港失業率多年來維持於低水平,都是董建華推動CEPA和自由行帶動經濟暢旺。他說,董建華大力支持教育,將適齡入大學率由 10年前約30%增至現時約60%。他指出,中大並非首間大學向董建華頒發學位,之前科大亦向董頒授榮譽博士。

在場學生批評中大向董建華頒發榮譽博士是貶低民主,質疑與董建華有交易,劉遵義隨即回應說︰「完全沒有交易!早前我亦獲日本早稻田大學頒授法學博士,也不知何故!」在場學生情緒激動,指摘校方頒授學位的決定兒戲。劉遵義解釋︰「學生對頒授法學博士有所誤解。世界許多有名大學均會頒授法學博士,這是一件普通的事。」他並叫學生切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蘋果日報﹕劉遵義搵人祭旗 學生事務處長被炒

(轉自蘋果日報)

情色版風波 劉遵義搵人祭旗
中大學生事務處長被炒

【本報訊】作為校方與學生溝通橋樑的中文大學學生事務處處長梁天明,距正式退休僅半年,本月初突然提早離職,原因惹人揣測。有校內人士指校長劉遵義等高層,不滿梁天明在處理多宗事件上的表現,其中包括處理《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需要找人「祭旗」,決定提早與他終止合約。中大學生會批評劉遵義等高層推卸責任,質疑「要炒都炒劉遵義先啦」!

記者:莫劍弦、梁美寶

中大發言人昨晚回覆本報查詢時承認,梁天明已離職,而學生事務處處長職務已有所安排。發言人拒絕回應校方是否因提早解約而向梁天明賠償100萬元的傳言,指這屬個人資料,不會對外透露。本報昨未能聯絡梁天明求證。

消息人士表示,梁天明約於5年前入職中大,本身為註冊心理學家,也自設顧問公司,他曾兼任新城電台《爸爸媽媽坐下來》節目主持工作,解答親子關係問題。梁天明原打算在今年7月退休,早前他與學生會見面時也談及此事。

傳獲百萬元賠償

不過,早前學生不滿校方推行國際化及雙語政策,校方高層不滿學生行動激烈,一度向梁責難。及後發生學生會不滿校方校園規劃,大肆砍樹的行動;再發生《中大學生報》情色版2、3月號被淫審處評為二級不雅物品,校方高層此時已多次向學生事務處責難,認為處長與學生溝通不足,導致多次衝突發生,有損中大校譽。消息人士指梁天明首當其衝,校方最終找他就連串事件「祭旗」,提早與他終止合約,有傳校方因而需賠償100萬元。據知,該處職員對梁離任也感突然。

中大學生會會長黃永志指出,已知悉梁天明離職一事。他指梁曾向他表示在7月合約完結時退休,惟約於兩、三周前突收到梁離職的消息,目前該處暫由一名職員擔任署理處長,直至新處長上任為止。其實,中大早於梁離任前已展開招聘工作。他批評以校長劉遵義為首的高層推卸責任,指在多宗學生衝突及不滿校政事件上,反映校方與學生溝通不足,認為不應要梁負上全責,質疑「要炒都炒劉遵義先啦」!

《中大學生報》總編輯曾昭偉稱,知道梁天明突然離職,也曾聽聞梁「被炒」與連串學生反校政、學生報等有關,但他相信校方不會因情色版事件而向人秋後算賬。至於《中大學生報》事件,將於本月31日在高院進行司法覆核。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徐婉詩﹕媒體.行動.學生

在畢業禮前排舉起「禍港有功、中大之恥」橫額的畢業生,就是我。因為是碩士生,位置較前,又兩度被人搶去橫額並發生拉扯,新聞畫面只選了我的「大頭」。後面同樣有拉橫額和綁上紅絲帶的學生,只有靜靜隨人潮散去。媒體報導集中在衝突場面和激動的家長,報章評論焦點在示威同學的表達手法,而社會和校園內的討論也離不開媒體設定的議題和框架。媒體報導手法固然值得批評,曾任職數年記者的我,也猛然想起自己以前也多少做過幫兇。由記者到成為示威學生,讓我反思媒體與示威者的關係,也重新認識原來面目模糊的示威學生。

第一次參加校內示威行動,我與行動者身分仍有距離。我以為參與行動的同學對反對校方頒董榮譽博士已有共識,開會不就是討論行動要做什麼、要準備什麼物資。沒想到,會議首先討論的是行動的意義。如果只為反對而示威,在媒體上露面幾分鐘,大家都認為無甚意思。校方頒董榮譽博士,必惹起同學與社會人士爭議,這是一個機會讓大眾思考大學的理念,而中大多次的校園抗議運動其實就是呼籲學生去關注那失落了的理念。落實到行動中,光喊口號難以表達全部的抗議理由,要讓同學和來賓明白行動意義,在火車站和會場入口派發單張,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會上也討論到抗議的目標與具體行動。假如反對頒博士的目的是要阻止頒發,也許就要衝上台終止頒發儀式;如果要令台上和場內人士清晰聽到訊息,竭力接近會場叫口喊和舉橫額是可行方法;開會決定選擇後者。

老實說,討論時我已暗忖有多少記者會在意行動的意義,並在報道中表達出來。媒體為董建華而來,娛樂化和簡化訊息是報導常規,除了示威場面較有可能表達到是有辱校譽的訊息。參考上年科大的抗議行動,學生認為頒博士是「羞辱社會科學部」的意見也沒多少進入到報導裡。但開會過程中,是同學們的討論提醒了我,別本末倒置思考媒體策略,知道自己做什麼才最重要。當我從這個角度去深思行動、深思自身,我已是行動的一份子。

過程中也驚覺同學對媒體可能出現的片面報導已有所準備,並利用互聯網科技來爭取論述的主動權。行動有自己的拍攝小組,將過程紀錄下來。同學不止要被動的主流傳媒報導,還要說出被主流媒體刪剪了的過程。成員剪接了一段數分鐘的影片放上youtube,開首就紀錄了中大校方對董建華的讚辭─「領導政府克服種種困難,積極推行改革,以有效措施紓解民困…帶領香港平穩過渡」─這麼精彩的讚辭,只有《信報》一份報章報導,實在太浪費了。這份讚辭精彩在多元的解讀,不同受眾的解讀又可以是南轅北轍。影片將讚辭配上董生八年管治政績的畫面,可是香港人回歸後印象深刻的集體回憶。是主流媒體記者覺得讚辭太普通沒新聞價值,還是怕香港人不敢回憶、未敢忘記?

片段還有我兩度被搶橫額和示威同學被保安重重圍住的畫面。事前沒有人想到在場內平靜舉起橫額也會被搶。過程峰迴路轉的是,一名校方人員搶去我的橫額,後被一名女職員斥說他不能搶我橫額;而數分鐘後又有一名內地生來搶,並將我拖行到他的坐位。搶橫額和拖行這些較暴力的畫面,配合場外示威同學被保安推撞,構成媒體「大鬧畢業禮」的主題。在強調法治與秩序的香港,大部分人只關注示威者有否破壞秩序,卻很少理會執法者或其他人對示威者行使的暴力是否合理。行動小組的影片加了一段文字「校方/在座的同學/我們雖然對言論自由的理解有分歧/不過眼見一個女同學被粗暴對待/不可能無動於衷吧?」

當天下午,我急急回家趕功課,行動同學卻仍在開會商討如何在校園深化對事件與校政的討論。電視、電台和報章新聞,證實了我的預測,大部分媒體就集中在那衝突場面,行動小組的媒體策略可以說是失敗的。互聯網科技和小組的影片不可能扭轉局面。但隨後數天,電郵信箱傳來一篇又一篇文章,有行動學生詳述抗議行動理由,有社會系學生討論效益主義如何侵害大學理念,有校友討論大學的榮譽,有哲學系學生追尋大學的理念,有政治系學生討論直接行動的意義,當然還有同學做的文字、照片和影片紀錄。洋洋數千字的文章,結合了學術理論與現實狀況的探討,也盛載了各人對社會與校政的關注和投入。我自慚不能寫出如此高水平的文章,也佩服同學對行動的堅持。這些付出對行動同學沒有任何好處,更可能犧牲了他們的分數--現在可是考試和趕學期論文的時節。

說到這裡,已經和主流媒體很遠了。是啊,在主流媒體的世界外,還有很多豐富的思考與討論。在一次又一次反對院長委任制、反對校園發展計劃偽諮詢、反對摒棄母語教學精神、反對校巴收費、反對為捐款濫建書院的行動裡,只有更多師生校友參與和表達意見,進行反思與批判,改變才有可能發生。改變不在媒體,在人心。

徐婉詩
(中文大學傳播學哲學碩士應屆畢業生)

讚辭:http://www.cuhk.edu.hk/cpr/pressrelease/071206citations_c.pdf
上述短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8w2b_6qyx74

干擾的意義──行動解釋及批評回應

--劉遵義施政監察
  
抗議頒授榮譽法學博士予董建華,是「劉遵義施政監察」發起的行動。董建華八年施政對社會的貢獻,大家心中有數,中大校方歌頌他領導卓越,是明眼人說瞎話,為政治獻媚,置中大風骨於不顧。豈料抗議行動後竟惹來不少批評,我們果真是激情有餘,理性不足?果真是手法不當,妄顧他人感受?這篇文章將嘗試解釋我們的行動,並回應外界普遍的批評。

我們為何抗議

自劉遵義零四年上任以來,崇英抑中的語文政策、院長委任制、濫建書院、校園發展規劃等等,多項政策均引起校園內外強烈迴響,在制度、人事、環境上嚴重動搖中大建校之根本。我們一班學生和校友,幾年來耳聞目睹這些變化,極為憂慮中大將在劉遵義的施政下面目全非,於是成立了「劉遵義施政監察」,長期關注以劉遵義為首的中大高層的施政方向。

接連不斷出現的校政爭議,說明中大校政存在結構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源自劉遵義對校園民主化的拒絕,也源自劉遵義對大學的「茶餐廳」理解(註1)和企業式發展思維。今次頒授榮譽博士予董建華,與其他校政爭議的原由同出一轍,其頒授機制同樣是極不透明,不僅欠缺學生代表,我們甚至無法知悉其甄選過程和評審準則。這個荒謬決定,已經完全破壞中大畢業禮的正當性,我們認為這正是向校方表示反對聲音的最佳時機。

因此,我們聯同理念相近的中大學生會,決定在畢業禮上向中大校方和公眾發出異議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干擾畢業禮的進行。干擾的意義,在於窒礙典禮的順暢流程,在於戳破會場的「和諧」氣氛,因為順暢代表了典禮參與者的馴服和容忍,「和諧」更是會場無異議的象徵。

莊嚴的政治

不同於中大學生會,我們並不追求畢業典禮的「莊嚴」。「莊嚴」的具體展現,是獨尊一元聲音;其精神內涵,是弱勢者對權力精英的崇拜和畏懼。「莊嚴」的本質,與中國社會經常提及的「和諧」,異曲同工,往往都是權力中心的統治工具。

回到抗議行動本身,不少批評均指我們破壞了畢業典禮的莊嚴,其實這種批評從來沒有深究為甚麼畢業典禮一定要莊嚴。答案赤裸得難以面對:因為我們都習慣了崇拜權力精英,而且以為權力精英代表了自己,因此任何威脅權力精英統治穩定性的事情都視為威脅自己。這就是為甚麼有些人會不問原由對一切遊行示威都直覺地反感,只因那種代入權力精英的意識已經內化了。

批評者看到這裡可能會重彈老調:「一生只有一次畢業禮,辛苦了這麼多年……只希望留下美好回憶,豈料卻被你們破壞了,你們有否尊重過我的感受?」首先,大學畢業的價值與多年的心血和努力,不會因為畢業典禮出現了小插曲而白費;其次,這種「美好」的想像其實正正建基於虛假的莊嚴──只有權力精英掌控一切,我們才感到舒服美好。當然,莊嚴雖然虛假,但感受卻是真實的,所以我們願為在場人士的不快感受道歉;其三,畢業典禮不是私人場合,作為頒授學術榮譽的儀式,它有它的公共意義。有參與者質疑典禮的公共意義,如僅以私人感受為由反對參與者表達異議,便顯得理據不足。

自由的政治

其實不同人有不同意見份屬平常,開放和自由的校園,正貴乎不同聲音都能表達和交流。然而,聲音的表達從來與權力掛鉤,權力愈大,聲音愈大。政府官員在媒體上所能發出的聲音,普通市民根本無法相比;同樣,學生、校長、前特首,他們也絕非站在對等的權力位置。

因此,當日董建華於台上要求示威者給予「自由」讓他繼續演講,乍聽言之成理,實則荒謬絕倫。董建華要發表演講,委實有太多平台,以他當日發表逾二千五百字的講辭為例,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均全文引錄,星島日報則長篇節錄。「劉遵義施政監察」僅五百字的新聞稿?報章有三句引述已經是了不起的待遇,其中還少不免被扭曲的情況,電視台除了播出董建華的說話,便是只將鏡頭聚焦在衝突場面和道歉的說話。更重要的是,董建華能在台上演講的「自由」,乃建立在校方為攏絡權貴而設下的不民主機制。換言之,他在台上說話的自由,根本沒有合法性(legitimacy)可言;如果他在台下,當然另作別論。相對於以上兩個理由,會場上擺放了三十多個大喇叭,我們的揚聲器音源線還要被中大保安兩度惡意扯斷,這種在實質音量上的強弱懸殊,可能已經不值一提了。

還有一種論調,是批評示威者剝奪在場同學和家長不受干擾的自由。我們要指出的是,這種對自由的理解,欠缺了平等和寬容等價值的基礎,所展現出的恰恰是一種反自由。當日的抗議行動其實只佔了典禮的一小節,董建華演講後示威人士已安靜離場。這種批評要求的其實是一種零干擾,以「不受干擾的自由」之名反對一切可能造成干擾的示威。然而,任何示威都包含干擾,罷工會影響公司運作,遊行要鎖街封路,難道我們應該禁絕這些示威抗議?答案明顯不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其實在於干擾的程度與其背後的理由是否相配。

很可惜,坊間有一些評論,只圍繞抗議手法大做文章,拒絕評論頒授榮譽博士予董建華是否合情合理,拒絕探討頒授榮譽學位的機制是否欠缺民主,拒絕分析為何劉遵義施政數年竟出現如此頻繁的校政爭議。其實不仔細檢視背後的理由,根本無從評價抗議手法是否恰當。我們不必揣測這些評論是否立心為建制護航,只希望這篇文章能將社會上的討論引入正軌,促發更多對大學理念的討論。

註1:劉遵義03年10月以候任校長身份公開會見師生時,以經營茶餐廳比喻治校理念,「廚師由我請,學生是顧客,客人不喜歡,可以不光顧,沒理由由顧客來選廚師」。

註2:見黃永志、周漢杰、李耀基:〈追求的正是莊嚴之本質